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老照片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【魅力永年】游客眼中的永年:王边之行……

    信息发布者:cwtbsk
    2019-06-15 14:46:46   转载

    作者白晓琴在景点留念




    王边溪谷画家村我来过四五趟了,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。但感受最深的还是第一次,因为陌生而好奇,因为宁静而安祥。


    第一次跟亲戚们来游玩,从村东头一路下坡,进到村口,驻足四顾,两三株高大的梧桐托着浓密的树冠,荒沟斜坡大片大片的南瓜秧子,开着金黄色花朵结着长圆形南瓜。


    信步漫游,拐角发现一个土隧道口,几个人不由分说钻了进去。隧道高度大概不到二米,洞深百余米,洞顶开有一个小圆口,透进些许亮光,洞壁粗粝裸露着原始的开凿张力,看指示牌注解,才知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藏龙洞。



    从昏暗中摸出洞来,时光好像倒流,山壁下并排两孔小窑洞,半米高栅栏围起四方小院。窑洞进深大约两三米,土炕很小,打扫得挺干净。过圆形拱门,一片空巢村舍,窄长过道低门楼小四合院。


    有的院内长满荒草不能涉足,有的屋顶塌陷,坍塌的院落地面新砌了黑灰色方砖,门窗框架也按原来的位置支楞起来,好像正在翻修。


    半截土墙下一畦油绿青菜,一个平整的场院向三面敞开,院中央盘踞着一墩硕大的石碾石磨。场边一座大房子挑檐拱瓦,两扇脱漆的木板门,锁着一把生锈的大铁锁。落叶无声,陌生的环境,熟悉的年代,把一阵阵乡愁从记忆深处牵引出来。



    从土隧道原路返回,向东跨过石桥穿过门楼,这才正式进入王边古村落。古村落是空巢村,只因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整体架构还在,经由新农村建设打造,杨柳又翻新枝。

     

    沿着老屋古道来到一个三岔路口,忽听人声嘈杂。循声望去,北路下坡处一群游客在围着一株老槐树拍照。走近细看,那老槐树褐肤体阔枝叶纷披,并行还有一株古槐,树身向西南向倾斜,挂牌上标明是“夫妻槐”,树龄500年。之前心里还在奚落小窑洞小房子,不想在这里,感觉受到猛然震动,这岂不是庙小菩萨大?



    古道西风瘦马,断肠人在天涯。抗日战争艰难岁月,一对南方来的革命夫妻到这里工作,那男人或许博学多才,那女人或许秀外慧中。他们伉俪情深心心相印,后来妻子积劳成疾,病逝在老槐树下,丈夫痛心诀别,一只大雁向南单飞。老槐神灵有知,树身弯曲深深指向南方。


    老槐树西边拾级而上有两处高门楼,坐北朝南,门匾上题字“朝阳殿”,建于明朝初年。扒在门缝向里观看,庭院平整洁净,房屋完好,左右两条甬道通向后院。想当初土改时老宅院充满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,改革开放后村民都搬到小康新村,老宅院空闲下来,成为古建筑的观赏场所。


    身居偏隅,历史关头从不缺席。老槐南面一座平房两个门面,分别是豆腐坊、西饭铺。西饭铺门前古道曾经商贾云集,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我党地下联络站,为八路军提供生活用品,刘邓大军南下时在此吃过饭。



    现在,西饭铺门前空地上,十几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,拿着画板坐在小板凳上对着老槐树写生,两个年轻女教师在身后弯腰指导,空气中流动着乡野的清新和游人们的低声细语。


    沿着石板路向上行走,两尊男女陶塑雕像映入眼帘,边上竖着一人高的褐红色木板,上面刻着“画家餐厅”。进去看看吧,院子荫凉,南瓜秧子从上空垂下来,大红金鱼在水池里游曳。上房屋是二层小楼,楼下中间过道通向后院,餐厅就在前院东西厢房里。老墙敦实,粗梁椽顶,墙上挂有方框的花鸟绘画作品,四五张实木桌凳。我问老板“你是画画的?”回答说“不是。”点了几盘菜,味道还行,特别是土豆炖排骨,挺烂糊的。


    从楼下中间过道穿堂过屋继续前行,就来到了王边老大队部。大院一片开阔,是这个村里最大最平整的庭院。东边是一排平房,每个门口都挂有一块最高指示的毛主席语录牌。南边是一个舞台,名字叫“王边礼堂”,横批是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”,两侧竖联分别是“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”“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”。


    西边一排窑洞,准确地说是三孔窑洞。窑洞在陕北也算不得什么,但是在冀中平原就尤为突兀。窑洞的洞壁及顶部全部用石片砌实,中间一孔进深大概十几米,里面摆放一溜两行扶手单人沙发,墙上挂着一排排黑白镜框,仔细辨认是我党历届领导人和家人们的生活照片,让人感到十分亲切。


    北边也是两间大平房,一个象小礼堂的样子,正面是毛泽东、朱德的画像,画像两边各有四面党旗。另一间平房是村史展厅,展示王边建国以来各个发展阶段的黑白图片及农耕工具。第一次去就赶上画家在这里举办画展,满厅挂满画家们的水墨丹青,各方艺术家汇集,结伴相行络绎不绝,大院一时热闹非凡。



    资料记载,王家靠种植业发家后,占地4000余亩建成王家大院,到中华民国时期渐渐败落,但这个大院的明清建筑目前还保存完整。其建筑布局是,大院临街有大门和瞭望楼,进到里面,院与院之间又有小门相通,每个院都有一出四道门槛。中轴的二层楼房下有过道通往后院,最里头通向土坡脚下,有王家先祖在明朝初期移民至此时住的几孔窑洞。每个大院的四合院分布在中轴两边,像一个汉字“幽”,曲径通幽饶有品味。

    一座明代建筑的四合院保存完整,已有400年历史,南上房,东西厢房,北下房,南上房两边有通道通向后院。这个四合院不大,房屋起架不高,墙壁却特别厚,是两砖半的墙,外墙立砖与立砖以灰抹一道白线,精致光洁,一眼看出是匠心所在。

    透过门窗玻璃向里张望,因为被画家租住,里面有沙发桌椅布置,一架一人高的圆形分格红木花阁,摆放着一个个精致的陶瓷工艺品。

    过道西边的四合院比较多,推开一个门就是一个院,拐过一个弯又看见一个院,这些院子基本上都启用起来,或者说是已经租赁出去。无意中闯进一个特别小的四合院,房屋很齐整,西上房,南北厢房,均上着铁锁,不象有人住的样子,但院内一定有人经常打理。



    花池的美人蕉、夹竹桃开得正艳,花墙上摆放的两排海娜花(指甲草)也红得夺目。温吞氛围还有点小康即富的感觉。


    神女应无恙,当惊世界殊。现代城市发展,各种高科技建筑材料早已取代秦砖汉瓦。摩天大楼,海底隧道,钢化玻璃,纳米瓷砖,但是兜兜转转,为什么我们还对古村落古建筑这么痴迷一往情深?仔细思量,那里面一定有一种神秘的生命符号召唤着我们,一定有一种匠人精神打动着我们。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传承,才有了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。


    王家大院门前有一座三米高的人形土堆,称为“奶奶堆”;还有一株600年的老槐树,称为“爷爷槐”。这株老槐比之前见到的夫妻槐还要壮硕,奶奶堆历经600年风吹雨蚀毅然不倒,爷爷槐历经600年雷击电掣依然枝繁叶茂。


    一个小小村落保留几株国槐,这根须不仅扎得深,还抓得稳,稳如磐石,不愧为王者之边。王边村的祖训是,“任何时候不动奶奶堆一捧土,不动爷爷槐一枝叶”。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,王边村民始终遵循着这个祖训,可见其精神定力所在,对土地的顶礼膜拜虔诚之至。


    土质好,不仅能掘洞取暖,长出来的粮食也丰沛可口。 第一次在村边买了五斤红谷小米,回来熬了一锅黄橙橙的小米粥,抿一口滑润绵柔,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粘糯,跟其他地方的红谷小米相比,品质优良立刻可见。除了小米,这里盛产的紫皮红薯、芝麻、南瓜等农产品也有优质的品味,是我们这伙人去的时候必买的食材。


    水质好,古井的水质自带三分酒花。老酿酒房前有个门楼,门匾上有“震山河”三个大字,可见当年其酒香名声远扬方圆百里不止。烧锅酒口感独特,传统的酿造工艺还在使用,扩大规模的新烧锅酒厂就建在小康新村柏油路边。


    小种植业主发家后的思路是自给自足,留存下来的各种作坊还在启用,有碾米房、榨油坊、香油坊,都是独门独院。人们可以去里面参观工艺,去碾米房看碾米,现买现碾,要几斤就碾几斤,不用担心小米搀上什么色素。



    在村里街道上转悠,老房子一般不高,弹跳能力好一点的,能一步蹦上房去。地道战里看见民兵拿着三八大盖枪猫着腰,从这个房檐蹦到那个房檐,这飞身上房还是有可信度的。


    老房子高低错落,有的比街道还要低一些。走在一家老屋超市,我们问超市的女孩,你这个屋子比街道还低,下雨时水不都流到你屋子里了?女孩回答,不会的,从来没有流到屋里过,因为村边有一条沟,下雨时水全部流到沟里去了。


    这还要感谢当初建村时的设计,全村框定在四面山塬下,可以阻挡寒冬凌冽之风;村舍建在半丘陵地貌的地基上,下雨天不存水;更有村子外围深挖两米而成的沟壕,排泄暴雨带来的洪水。


    一个古村落有几套保留完整的老房子,也不足为奇,奇的是整个村子的老房子都保存完整,还有整体园林布局,护村河古木参天古桥隐隐,河边长廊亭台水榭又添新彩。



    对于村民来说,老房子出租是一笔收入,开小饭店、卖小吃、卖农副产品又是一笔收入,新农村建设需要劳务出工也是一笔收入,这都是古村落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。后来几次去不断发现新的亮点,村边窑洞上面的土坡上建了文化广场,有长廊凉亭,粮食垛、石碾石磨,小八路雕像等,都是截取过去时代的片段,供游客登高俯视,凭栏怀旧。打造一新的古村落,不断提升着我们的游玩兴致,我们玩得高兴,与村姑交谈打趣,大家也就都心情愉悦其乐融融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